篆刻,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,是我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,它集书法和镌刻为一体,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。
亳州新皖派篆刻结合了篆刻流派中的皖派和浙派的特点,多方汲取营养,且多新意,故为“新皖派篆刻”。2021年,新皖派篆刻被列入亳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方寸石面上做文章
近日,在位于市区青龙街的工作室里,篆刻技艺非遗传承人包天正仔细雕琢手中的印章,刻刀与石材碰撞出悦耳的声响,随着石末从石材上飘落,“守正创新”四个篆字逐渐呈现在眼前。
包天介绍说,篆刻一块印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一般有了构思还不能马上动手,要先在脑海中构图。然后开始画章面,就是把篆字画到石材上。书法是篆刻的基础,“七分篆,三分刻”,就说明了这一步骤的重要性。章面画完之后开始进行雕刻,篆刻的工具一般有十几种之多,用于不同的工序。印章的篆法、章法,最后均要通过刀法来完成,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成功作品的。“好的刀法讲究下刀稳准,出刀明确,既要求篆法与章法统一,又要在细节处寻求微妙变化。除了刀法,还要心手一致,一边落刀一边感受石头的质感和印文逐渐浮现过程的变化。刀感、手感与心意相通,才能赋予这方寸天地独特的艺术生命。”包天说。
初次篆刻好后要将印章盖印出来,这一步叫作“钤印”。钤印的作用,是检查印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,如果发现瑕疵,需要修改补刀,在保留刀法的情况下,将印章不符合初衷的笔画进行修改,最终印出最完美的印章效果。但一枚印章并没有就此完成,还要为其镌刻边款,边款内容一般有章名、时间和署名,印文与边款相互映衬,对印章而言是一种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重升华。
技艺传承颇有渊源
据包天介绍,明清时期,篆刻迎来了它的又一个发展高峰期,这个时期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,在这一时期,出现了程邃、丁敬、邓石如、黄牧甫、赵之谦、吴让之等篆刻名家。
清代篆刻家、书法家、皖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1773年曾来到亳州,求学于当时的书法名家、亳州人梁巘,那时邓石如就在亳州留下了篆刻的种子。邓石如弟子众多,《艺舟双辑》作者包世臣就是其中一位,包世臣是包拯29世孙,安徽肥东人,28岁拜在邓石如门下,尽得邓氏绝学。
包天按族谱“世传学文鼎、国佩安加贤、积德孝祖先”计为包世臣6世孙。包天出身于书香门第、中医世家,多年来,悬壶济世的同时,他还在亳州发扬篆刻艺术,先后向同里篆刻名家李联峰先生习篆,后拜入颍州游历至亳的篆刻名家高怀忠门下,悉得二人真传。包天于2008年成立亳州第一个印学社团“亳州印社”,为提高技艺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篆刻艺术,包天还多次云游全国各地,遍访名师。
致力发扬传统艺术
包天痴迷治印数十年,他表示,一方印中,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,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,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,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,可称得上“方寸之间,气象万千”。
包天介绍,亳州新皖派篆刻取自于邓石如的皖派,取其精华,同时又于浙派处所得甚多,而又不同于浙派,故名新皖派。
皖派篆刻代表人邓石如的刀法是以冲为主,以切刀为辅,浙派篆刻的刀法是以短切或者碎切为主,新皖派篆刻就吸取了两派的用刀精华,用一种特殊的劈削刀法完成篆刻,它是一种磅礴大气的刀法,既果敢刚毅,又行云流水,这是新皖派篆刻的刀法特征。
目前,亳州新皖派篆刻习练者主要分布在亳州三县一区和周边等地。包天表示,如今对篆刻艺术了解和爱好者甚少,多年来,包天筹集善款10万余元,举办各类篆刻公益培训班40余次,培养篆刻艺术人才2000余人,同时连续举办了五届面向全国征稿的篆刻作品大展。包天一直把在家乡传承和发扬篆刻艺术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。
(记者 路振杰 通讯员 何立国 文/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