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了春节档的一部电影《满江红》,到现在每每想起仍然让人热血沸腾,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亳州人,岳飞的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自小就通过家乡的戏曲、美食、庙祠深深地刻在脑海里。虽然岳王爷已逝近千年,但他的那股精忠报国的英雄气依然在人间驰骋纵横。在亳州这片热土上,岳飞的英雄事迹和精神数百年来不断被人们传颂和纪念,并诞生了很多轶事典故,亳州人通过自己的方式缅怀着他。如果性格有颜色,那亳州人所闪烁出来的一定是“满江红”。
亳州人特别崇敬岳飞,其中尤以清人为甚。在亳州的花戏楼景区内有一座岳王庙,建于清乾隆年间。在全国六十多座岳王庙中,这一座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大的,但是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却是出镜率较高的一座。原因就在于跪在岳王爷面前的秦桧夫妻。
亳州人崇尚忠义,在岳王庙的隔壁还建有关二爷的庙祠,“忠”和“义”正是亳州人的精神追求,因此对于那些奸佞之徒,亳州人自然是十分唾弃的。当初在建造岳王庙的时候就用青石雕刻了秦桧夫妇的跪像,想来石头又是如何无辜竟化身秦桧夫妇,在亳州的岳王庙前一跪就是三百多年。如今在网上刷到关于岳飞的文章或视频,亳州的这对石人频频亮相,成了妥妥的“网红”。
除了花戏楼里的这对石像,在亳州还有一出为岳王爷鸣不平的戏剧,并由此衍生出了一道美食,经过代代相传,如今已经成了省级的非遗项目,而那道美食也成了亳州人最深的餐桌记忆。它就是“亳州大班会”和它的副产品“油炸馍”。
“亳州大班会”又称“拉秦桧”“鬼会”,讲述的是秦桧死后在阴曹地府被鞭打受审的故事,关于这出戏剧还有这样的一段故事。
话说清乾隆年间,亳州有位知州,名叫余汉,他善恶分明,疾恶如仇,而且特别崇敬岳飞,痛恨秦桧,爱读《岳飞传》。每读到秦桧谋杀岳飞时,便怒发冲冠,令衙役捉拿秦桧,这可把班房里的老班头难坏了,如此三番,折磨得老班头无计可施。老班头最终想出一计,叫众衙役扮演群鬼,秦桧由囚犯扮演,以此来治知州大老爷的魔病。
一天晚上,知州又发病了,大叫捉拿秦桧。老班头叫众衙役立即扮成牛头、马面、黑白无常、判官、小鬼,边跳边舞,用链子锁住了“秦桧”,知州见捉到秦桧,便令将其拉出斩首。老班头慌忙解释,这是在“过阴”,我等是地狱阴差,捉拿到的是秦桧的鬼魂,应由阴官判罪,要送城隍庙交给城隍爷,这才骗过知州,于是大堂上铁索哗哗作响,众“鬼”各张架势,拉走“秦桧”。一路上扮鬼的众衙役很开心,学着鬼模鬼样,拉着“秦桧”欢蹦乱跳,折腾了一夜。事后他们觉得这场游戏挺有趣,便不断完善,又配以锣鼓、长笛、旌旗等道具乐器,形成了一种戏。后来民间也争相习演,一直延续至今。
在亳州,不仅官绅衙役们崇敬岳飞痛恨秦桧,就连市民百姓对秦桧也是恨入骨髓。由于亳州大班会的演出很精彩,乾隆年间,一位在亳州城隍庙卖炸油条的妇女,看到将“秦桧夫妇”拉出来示众时,随手揪一块面丢进油锅里说:“炸死你这个秦桧!”那面团被油炸之后,色黄蓬松,捞出一吃,却十分可口。由于面团特别实在,吃起来比较挡饿,和经济实惠的馒头作用相当,亳州人又习惯将馒头称为馍,于是这个美食又被这里的人民称为“油炸馍”。
小的时候,最开心的就是去“赶会”。每到重大节庆日乡镇上热闹非凡,除了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,最让人期待的就是看“拉秦桧”了。爷孙几人吃着香喷喷的“油炸桧”,又看着被牛头马面拉着的奸臣秦桧,又有老人时不时地讲起岳王爷的故事,一代又一代,成了亳州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。
亳州人对岳飞如此崇敬,还在于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其之前就已经融进了亳州人的骨子中,即便是女性也是同样的满腔热血,并诞生了中国赫赫有名的巾帼英雄花木兰。
花木兰的故事通过《木兰辞》早已被国人所熟知,在她当年从军地的石刻上赫然记载着“木兰姓魏,亳州人”。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,冢丘高大,苍松环护,翠竹成林,乡人又为立祠,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。
除了花木兰,北宋初年在亳州的蒙城还诞生了一位巾帼英雄,她就是刘金定。刘金定是大将高琼之妻,随高琼攻打南唐寿州,共解寿州之围,后陈桥兵变,赵匡胤建立北宋,刘金定因战功显赫被宋太祖封为兵马大元帅。雍熙三年,太宗正筹划北伐,召高琼回京,刘金定同往。淳化四年又北上抗辽,镇捣雁门、宁武、偏头三关,屡立战功。后人誉为“巾帼英雄”。
亳州人的爱国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,在靖康之变后,有一个少年随着爷爷在亳州生活。在亳州的七年间偃武修文,时常跟随爷爷登高望北,立下收复故土之志,此人就是写下“醉里挑灯看剑”的辛弃疾。在亳生活的那段岁月成了他一生中难忘的记忆,点燃了他一生报效国家收复故土的满腔热血。
替父从军的花木兰,镇守边关的刘金定,时刻不忘收复故土的辛弃疾,还有那一段段亳州人为岳王爷鸣不平的故事,在这片土地上,热血浇灌着人民的心田。如果性格有颜色,那亳州人所闪烁出来的一定是“满江红”。